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 120-13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 120-130(第1/12页)

    第121章

    站在杨知府旁边的孙翰林也向她行礼道:“许大人, 路上可有什么意外,怎么到的有些晚?”

    本次汀州府的主副考官就是许清元和孙启发两个人, 孙编修也是走的水路, 却已经先到一两天,故有此问。

    许清元笑着微微侧身,露出身后的张闻庭来, 孙编修眼神一闪,自然以为是许清元带着张闻庭耽搁了时间,也就没有多问, 还遮掩道:“想来是这几天船只太多,所以延误了。”

    杨知府捻着胡须笑道:“两位考官路途辛苦, 下官已经在府中备下宴会,权当作给两位大人接风洗尘吧。许大人、孙大人, 请赏光。”

    “恭敬不如从命, 诸位大人,一起吧。”许清元笑着伸手做出请的手势, 众人将她和孙翰林拥在中心, 一路去了汀州府。

    宴会期间, 许清元还提起曾经在汀州住过一段时间的话,其他人纷纷附会。

    “那许大人可以算是半个汀州人了。”杨知府笑着说,“大人要不要去现在的通判府看看?”

    许清元确实有些意动,但现在还不能过去,因为她晚到了一两天, 再因为个人原因拖后乡试筹备时间实在不太好,便说:“还是先锁院吧, 等乡试了结了再说这些也不迟。”

    众人连连点头称是, 皆赞她尽忠职守。

    这顿接风宴大概来了上百个官吏, 除了府衙外,学政诸官也是尽数到场。虽然从官阶上来说许清元和孙翰林还不如知府官职大,但他们是奉皇命下来各地监考,身份地位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钦差大臣,因此杨知府在她们面前也只能自称下官。

    这么多人一直吃到天大黑,临散场的时候,包括杨知府在内的官员纷纷奉上各种“冰敬”、“炭敬”等等,其实就是辛苦费,一种对考官的孝敬。

    其实从京城动身之前,许清元早已经从户部支取了本次程仪也就是路费,数额足足有两千两。再加上方才众人的孝敬,目前为止收获大概也有五千多两,更不要说后面成绩发布后,取中的考生还会送上不菲的贽仪,一趟就净赚几千两,不怪乎外差如此招人稀罕。

    许清元眼中闪烁着穷人乍富的喜悦,张闻庭害怕出问题,她却摇头道:“不收才会出问题,在没有绝对的权势之前,和光同尘也是自保的手段。”

    “明日我就要锁院研究乡试考题了,你带着曲介两人从外面住吧。”许清元拿出几锭银子交给张闻庭,“记得在周围多逛逛,也是出来长长见识。”

    “好。”张闻庭依言收下银子。

    乡试考官分为内外帘考官,像是许清元和孙翰林及内提调、内监视试等人是内帘官,主要职责是出题、阅卷,而监临、外提调、外监、受卷、弥封等人负责考场事务的被称之为内帘官。

    虽然许清元不用在外监场,但整个乡试的负责人都是她,万一出现科举舞弊的事故,也要治她失察之罪,所以锁院后许清元强调的第一点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而是程序问题。

    主考官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她是在为国家选贤任能,绝对不可以让人滥竽充数,一旦被查出考生不合格,那她不但声誉有损,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许清元充分利用个人监督、上下环节监督等办法,鼓励内外帘官一旦发现任何不对劲一定要及时禀告,即便误告也不处罚,如果核查确实存在舞弊情形,举报者论功行赏,违法者狠狠处之。

    本来因为她的性别和穷翰林身份看轻她的人,在听到她的一番讲话后,也都忍不住内心点头,感叹不愧是力压二百多个进士的状元,不是只会读书的草包。

    将各个环节仔细核对过后,许清元才组织副考官、同考官、本地大儒联合斟酌乡试题目。虽然这个环节一般以主、副考官的意见为主,但是许清元却绝不托大,她将考官们分为三拨人,第一拨人负责帖经、墨义,第二拨人负责试贴诗和诏、告、表、判语,第三拨人负责五道策论题目。

    她要求每组各个考官每人都要拿出起码三道题目,然后将组内题目汇总起来,组内讨论后再提交主、副考官,大家一起决定最终考题。

    其他同考官们对于许清元这位主考官的事迹早已有所了解,做好了本次考题大规模出现判语和律法策论的准备,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他们发现许清元并没有格外注重于法律的考察。

    最终定下来的试贴诗是一副图画:一个农民在种地,一个儒士在旁边埋头读书,一个商人拉货从旁边路过。

    这幅图有多种理解,全看考生们诗句是否紧扣自己理解的主题并进行加深,许清元并不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

    第二场的题目最终拟定的是诏、告、表各一篇,没有判语。

    经过所有考官轮番考量,几次推翻重选,十几天后,最终选定的五道策论题分别为:

    第一题:“岁终,各地赋籍上汇户部,以定税银。”

    第二题:“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悦以使人,人忘其劳。”[注]

    第三题:“寒冬,某地地动,人、物皆损,何以应对。”

    第四题:“汀州百姓数万,何以建一人口相若之府?”

    第五题:“丞相,古官职,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注2]

    五道题出完,前面四道虽然涉及各个方面,但特征明显就是重实践轻理论,对于整日埋头苦读圣贤书的考生们来说算是偏、难题。而最后这道题就让其他人不得不猜疑许清元是否有所藏私了。

    孙翰林隐晦地向她提醒过这样影射时事不太好,许清元却反问:“既考时事,为何避而不谈大事?”

    “如果上面责怪下来也有我担着,”许清元复低下头继续核审乡试考题,“孙大人若实在担心,我便把查舞弊那档子事给你,到时候你只管说不曾接触考试出题,也能挡挡灾。”

    孙大人憋得脸通红:“下官是一片好心!”

    “我也是。”许清元答完不再言语,孙翰林一甩手气呼呼走了出去。

    与此同时,在城中客栈住宿的张闻庭没有一天不出去,但却不是每次都带着曲介两人。

    因为锁院之前许清元嘱咐过面子上一切都要听张闻庭的,但也要保证他的安全,两个护卫也就没有非得跟着,而是选择了暗中保护。

    城中学子们已经收到了主、副考官的消息,书店中许清元和孙翰林两人的书被抢购一空,他们认为许清元出版过两部律法书全国闻名,这样的考官出题范围总是会更加明确一点,接下来这段时间他们必须要转移学习重点到律法和判语上才能取得好成绩。

    茶馆内,一桌四个男秀才正在品茶聊天。

    “许大人当初一本商论天下识,朝廷为此设立法人司,我看这次策论题目一定不少跟法人有关。”

    “再怎么说那也是许郎中和许翰林合著的,哪赶得上后来许翰林自己讲的知识产权呢?”

    “你们有所不知,除了这两本之外,我还听在京中的亲戚说,她当初讲的民间借贷可是革新了各地官衙关于借贷的审法,这一块也不能忽视。”

    “这到底是考儒学还是考律法啊,之前谁能猜到是她来监考,我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