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聘: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山河聘》 80-90(第13/17页)



    这天下,没有比他们更得百姓信任的人了。

    谢渡救了杜知维,杜知维没死。

    这件事,就够天下百姓对他生出好感来。

    沈樱点了点头:“那你就去吧,什么时候走?”

    谢渡道:“我让人把谢家的商行、粮仓都清点出来,大约五日后,就能出发。”

    沈樱想了想:“我和你一起去?”

    谢渡抬眸:“什么?”

    沈樱看着他,语气坚定:“我会骑马,会带兵,会打仗,我们一起去。”

    “我是沈既宣的女儿。”她轻声道,“他会的,我也会。他能在凉州击退羌国大军,我就能在幽州做出同样的事。”

    谢渡顿了顿,应下:“好。”

    他想说的话有很多。

    舟车劳顿,过于辛苦。

    女儿家不方便。

    不舍得她受苦。

    但这些都不是困难,更不是理由。

    她从来都比他能吃苦,比他更敏锐,很多时候都比他强。

    他不该因自己的私心,捆住她的翅膀,限制她的人生。

    尊重她,帮助她,才是她喜欢的谢渡。

    第88章 第 88 章 谈好此……

    谈好此事, 二人便紧锣密鼓准备起出发的行囊。

    谢夫人得知此事,虽十分担心,却未曾阻拦, 让绣娘们赶工给两人做了厚实的棉衣,另有护膝棉袜都物,装满了包裹。

    又花了大价钱, 从各地请了十几位郎中随行。

    但她还是忧心忡忡,叹息道:“谢家家业虽大,但要赈济一州之灾, 也绝非易事, 明玄, 可要你父亲下令,让幽州的官员们听你调配?”

    不等谢渡答话,她已推翻了自己的言语:“罢了, 那些个人能帮什么忙, 只有中饱私囊的份。”

    谢渡神色温和:“阿娘, 不用担心我。”

    谢夫人点了点头, 叹口气, 只说:“路上小心。”

    腊月二十三, 谢渡、沈樱、杜知维领着一行千人的护卫, 出发北上。

    身后装粮草棉衣的车马, 绵延不绝。

    幽州天高地远,一路冰雪难行, 直到腊月二十九, 才走到幽州与豫州交界。

    幽、豫交界之地,豫州这边情况尚好。

    天灾之下,定有伤亡, 豫州各地也有倒塌房舍,压死了些许人。

    但因今岁赋税改革,各家各户都留足了过冬的粮食,挖出粮食后,亲朋好友家倒也不吝啬收容一两日,帮着重新搭起房子,至少,几乎没有冻死饿死的人。

    可一进幽州,不过十几里,情况便大有不同。

    “饿殍遍野,疮痍满目”八个字,不足以形容。

    寒风当中,百姓们在路边用床单木棍支撑着搭建了挡风的庇护所,将所有的被褥都披在身上,有母亲抱着幼儿,尚在瑟瑟发抖。

    再往远处,有死去的尸体,没法埋葬,只能一个挨着一个放着。

    这里是幽州的一个大村落,名叫宁寨,看规模原先应当有八十户以上的人家,可现在活着的人却只有四五十个了。

    这些人脸上尽是麻木,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下一个冻死饿死的人。

    这样冷的天,没吃没喝,逃荒只能死的更快些。

    等死,是唯一的前途。

    见有马匹从远处奔来时,他们脸上才浮现出一丝波动,滚爬着跪到路中央,哭嚎着磕头:“老爷,赏口吃的吧。”

    谢渡勒马,垂眸看去,眼中流露出不忍。

    杜知维从后赶上来,朗声道:“父老乡亲们,你们先让开路,回自己屋里取暖,我们就是来赈灾的。”

    百姓们恍若不闻,只顾着磕头,但那一双双眼睛,都盯着后头百辆车上的粮食和衣物被褥,眼底透露出渴求。

    生死之际,其实人是顾不得礼义廉耻的。

    若非畏惧这数千个装备精良的护卫,只怕早已有人上前哄抢了。

    有壮年男子讥骂:“别想骗我们,当官的都不是好人,骗走我们,你们就跑了,我们不走。”

    一些个老弱妇孺只管哭泣哀求。

    谢渡心下悲戚,抬高声音道:“我乃前任豫州刺史谢渡谢明玄,这次前来并不是朝廷的命令,是我谢家出钱出粮,赈济父老乡亲们。”

    此言一出,倒是安静了一些。

    幽、豫之交的地界,幽州的百姓当然也听说过这位谢刺史的鼎鼎大名和赫赫功绩。

    更知道,他早已被朝廷罢免了官职。

    有人战战兢兢问道:“你凭什么说自己是谢刺史?”

    谢渡指了指身后的粮草:“我若不是谢渡,何必将这赈灾救济的大功德给他?而且,这是我的户帖,若有识字的,只管来看。”

    出发前,他已预料到这种情形,带上了自己的户帖,以明身份。

    一名面黄肌瘦,做读书人打扮的年轻人从人群中走过来,看了他的名帖,对其他人说:“的确是谢刺史无疑。”

    随着他话音落下,有人哭道:“谢大人,您是我们老百姓的青天,您快救救我们吧,朝廷再不管,我们不饿死也要冻死了。”

    谢渡指向一旁的杜知维:“这位是杜知维杜先生,待会儿我会让杜先生领着大家支大锅熬粥,各位父老乡亲先吃一顿饭。”

    “等下午,让我的护卫们帮大家把房子先盖出来,好歹有个取暖的地方。”

    “现在,大家可以让开了吧?”

    百姓们老老实实分开,让路让出来。

    忽地,那书生回头,看向杜知维,半晌才问:“您是当年杭州城的杜大人吗?”

    杜知维看他,笑了笑:“我早就不是什么大人了。”

    书生眼眶湿热,说:“您来了,我们就不怕了。”

    他回到人群中。

    不知道说了什么。

    刚才还躁动不安的人群,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

    谢渡命人就地安顿,派了八组一百人的队伍,各往东南西北去寻五里内的村落,带着粮草前去赈灾。

    很快,宁寨的空地上支起三口大锅,煮起热腾腾的白米粥。

    不到半个时辰,米香味弥漫整个村落,百姓们眼巴巴围着锅炉,等着开饭。

    护卫们组织村民排队,一人盛一碗粥。

    待吃完后,一名护卫才朗声道:“各家有十八到四十岁之间人口的,不论男女,多发一碗粥。”

    很快,锅炉前站了十几个人。

    护卫给他们盛完粥,又道:“还有哪些人家里没了劳力的?”

    这次,没人应声。

    天灾之下,民不聊生,家里的青壮年都没能活下来,何况老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