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90-100(第7/15页)

,懂不懂?"

    事实上,李渊心安理得地享受儿女们为他打下来的天下,感觉他们的功劳都是自己的。李渊也瞧不起泥腿子。拜托,他李渊可是贵族,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开国君主就是臭要饭的!

    他曾经说:"前代的帝王,多起于微贱,比如那汉高祖就是草莽中的草莽,居然要自己上战场跟人搏斗,简直脏了手。

    我出身簪缨世家,无数英雄豪杰向我涌来,为我出力,我根本用不着亲自下场。

    我的功劳太大了,恐怕比那汉高祖还能流芳百世。"

    正当李渊辩解什么君主之道的时候,天幕接着说道。【李渊是大唐的开国君主,但是很多人把他开除了开国君主籍。

    比如,狄仁杰认为李世民才是开国君主,曾经跟太后说:“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李渊:"……"

    第95章 十八岁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什么?

    李渊面色不好。自从天幕出现在大唐之后,他特别希望神仙能够肯定他的功绩。最好再批判一下那不肖子孙的暴虐行为,为自己这个被半圈禁的太上皇平反。

    可谁知道,他迎来的不是鲜花和赞美,而是赤.裸裸地忽视。还不等他发作,身旁的妃子就立刻生气地说:“这狄仁杰是什么东西,也敢妄议上皇?”

    紧接着,天幕道出了狄仁杰的身份。【狄仁杰是大唐宰相,在他眼里,大唐的开国皇帝才不是唐高祖李渊,而是李世民。】

    李渊:"呵呵……"

    他安慰自己没关系,唐朝宰相自然畏惧儿子的威严,所以非常谄媚。宋朝,明朝应该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他的功绩可不亚于汉高祖刘邦呢。

    紧接着天幕继续说道:【很多宋朝和明朝人也不觉得他是开国皇帝。比如朱元璋就觉得李渊的天下是靠儿子打的。

    元末明初文人黄哲:“唐宗开国任房乔。”

    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写:“李世民,十八岁,举义兴兵。扶立起,老令公,大唐高祖。据长安,平祸乱,济世安民。"

    在很多人眼里,唐朝的开国皇帝实则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所谓的玄武门之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李渊眼前有些眩晕,双手止不住地颤抖,双腿失去力气,整个人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摔倒在地上

    旁边的妃子惊恐不已:“来人啊,快叫太医!”

    李渊心中咆哮,这不孝子在未来的评价怎么会这么高?!他这个父亲,在他面前竟如影子一样,黯淡无光!

    他是个很好面子的人,不然也不会说出“朕会比汉高祖还要流芳百世”。

    天幕的话,简直杀人诛心。

    他推开身旁的妃子,吼道:“打仗的时候,我虽然在后方,但是智谋在握,谋定天下。怎么被说得一文不值?"

    天幕仿佛听到了他的话,继续说道:【其实唐高祖李渊也没那么垃圾,文治武功也能达到及格线。那他为什么这么没存在感呢?

    因为人比人气死人,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些同行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都是能骑马打天下的人。

    而且,李渊还挺会拖后腿。造反途中,李渊大军碰上了隋朝名将宋老生。久攻不下,李渊就不想打了。还是李世民在他帐前哭了一晚,还权衡利弊,这才让李渊坚持下来。

    后来称帝之后,北边的突厥虎视眈眈,李渊很害怕,居然想向南逃。还是李世民劝他,现在把领土让给异族人,以后回来可就难了。李渊这才没有跑。

    伟人只给李渊五个字“遇事无断制”。

    李渊这个人优柔寡断,他的魄力好像在决定造反的那一刻就用完了。

    更绝的是,他在大方向上拿不准主意,打辅助打的也不行。

    李世民在外征战的时候,经常收不到粮草,不得不就地征粮:“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

    李世民手下的人,心想既然不给粮,那我们就自己囤田吧。结果李渊那边并不同意:“以为烦扰,不许”。

    后勤一片混乱。

    如果不是儿□秀,李渊恐怕早就跟窦建德李密等十八路反王一样泯然于众人。可能这就是父凭子女贵吧。】

    这一席话,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任何一个爱面子的人都接受不了,这样被公开处刑。李渊:"……

    "上皇,你怎么了,上皇,你醒醒啊!"妃子眼睁睁地看着李渊晕了过去。

    隋炀帝的位面,隋炀帝杨广面如冰霜,遥望着太原的方向。

    不久前,他接到了表兄李渊造反的消息,心中又怨又恨。人人都要反他,连李渊都不例外,枉费他对他的信任。

    他生气之余,很快冷静下来,表兄手下的叛军不多,和朝廷相比,犹如螳臂当车。等他处理完棘手的盗贼,就会把矛头指向唐军。

    可谁能想到,天幕出现在大隋,剧透了隋朝之后的唐朝。

    那唐军居然夺走了隋之神器!

    一时间,朝廷人心尽失,百姓议论纷纷,无数人向唐军投诚。

    隋炀帝杨广一脚踹翻了旁边的太监,疑神疑鬼:"你是不是要去投唐军。"

    太监头摇得像拨浪鼓,哭着说道:“陛下,老奴对陛下的忠心,日月可鉴,怎么会去投降叛军。”

    隋炀帝杨广又看向其他的随侍,双目赤红:“那你们呢?说话呀,

    都给我说话呀!”

    太监和宫女们吓得跪伏在地,连忙表示不敢。

    忠心的大臣连忙说:“陛下,莫要动怒,为今之计,还是安抚好唐军才是。既然那李世民如此有用,就招揽他吧。"

    隋炀帝杨广见过李世民,对他的印象就是个小屁孩,谁能想到未来竟有这般造化?隋炀帝杨广:“是你疯了,还是朕疯了。他执意要反,又怎会归顺?”大臣重重叹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如果天幕能早来十年,天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没有造反的土壤,朝廷也不至于这么被动。

    与此同时,太原,年轻版本的李渊望

    着李世民,笑容非常灿烂。

    李渊现在根基尚浅,野心不大,自信心尚未膨胀。得知儿子居然让他坐上了皇位,他心情自然很好。

    能当上皇帝,是多少人求不来的福气啊!至于吃的是软饭,他不介意,别人想吃还吃不到呢。

    李渊:“那算命先生说,我儿乃济世安民之才,果不其然,一语成谶。到时候若能再见他,在下一定要重重赏他。"

    李世民虽然已经十八岁,但已经觉醒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帮助父兄改朝换代。

    他如今手下收了房玄龄等人才,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明面上的首领是李渊,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