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贞观君臣[历史直播]: 14、第二个视频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开局盘点贞观君臣[历史直播]》 14、第二个视频(第2/3页)

而这种长期依赖上天和军事形成的思维惰性让傲慢的突厥贵族进入了一个恶循环。

    天灾激化的不仅仅是阿史那部与其余蓝黑突厥部族的矛盾,事实上阿史那统治阶级内部,也同样貌合神离,不仅仅是突利可汗,像是拓设欲谷设、郁射设这些人全都心存怨怼,突厥继承既允许父子相传也有兄终弟及,而且可能是长年战争和恶劣环境,突厥大可汗这个位置更新迭代的速度实在是有些过于快了,谁都觉得自己原本可以登上那个位置,颉利能上位也不是什么天命所归。

    舞王颉利不是看不到这些危机,但是他所采用的应对策略非常神奇,可能长生天这一顿神奇操作把他也打蒙了,虽然小圆认为当局者迷,干点糊涂事是很正常的,但可能是东亚实验对照组中有那么一个实在是过于突出,对比产生差距,很容易让后人疑惑他的智商和情商。

    颉利为应对急转直下的经济形势,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和国家统一性认知的他也开展了雄心壮志的改革,任用汉人赵德言,亲近胡族,疏远本部,对亲族兄弟子侄严加防范。

    并且在贞观元年大规模灾害发生后,颉利可汗也意识到,大唐的皇帝可能会趁乱攻取突厥,因此扬言南下会猎,其实狩猎在某些时候和战争的意思差不多,比如堡宗去打仗之后被干翻,也说是英宗北狩,颉利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防备唐军,但实际上汗国的心腹之患不在外面,就是在这突厥牙帐,在他的兄弟子侄和大臣之中。”【2】

    天幕画面忽然显现出一位高居御座的君主,绘画与真人完全不一,眼睛占据了脸的一半,又大又圆,但又抓住了人的神情特点,从明黄色衣饰和场景不难看出身份,只是配上那一句“崽种们,直视朕”,莫名有一种喜感。

    帝王画像形象异化并不稀奇,但是这种异化还没有哪个朝代实践。

    李世民面色微妙,日后在没见过本人的百姓眼里,他也会被描述成这种形象吗?

    “赵德言作为一个叛徒,没有汉武帝时期的中行说那么有名,可能也是因为他越努力,突厥越失败。

    本来突厥的生产方式单一,管理也相对单一,但是赵德言掌握大权之后,不考虑实际环境和操作可能性,对突厥现有政策大改特改,征税愈发严苛。

    因为赵德言的权力是颉利可汗赋予的,不难看出,颉利在面对财政危机和人畜锐减时,并不愿意团结各部,而是希望通过更多的勒索补上亏空,他也赞同赵德言乱世用苛政的做法。

    然而这种做法完全逼迫突厥的百姓向大唐求救,选择内附中原。

    本来颉利常年大规模入侵中原,消耗了国内力量来获取更大财富,百姓们吃了他画的饼,最后发现亲人没了,钱却全在贵族私人的口袋,上天还不肯给好天气,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己同样连年遭难的邻居却有吃有喝,甚至皇帝愿意免费救济,那人心的选择就很明了了。

    百姓的不断叛逃令突厥可汗勒求愈严,向各部征兵、并且要求亲族剿灭叛逃者,而他对待平叛失败者的惩罚和羞辱也记载良多。

    突利因为战争不断失利而被鞭打囚/禁,而倒霉的郁射设与颉利关系一直不算好,贞观二年入侵中原后,反而被唐再度使用离间计,使得他们君臣关系走向破裂。

    而东突厥拓设阿史那社尔,也就是那个非要为李世民殉葬而出名的可汗妹夫,他虽然也失败许多次,败走浮图城,但是个人品德相对而言比较高尚,廉洁爱民,不强征暴敛,也不愿意对唐用兵,甚至在东突厥灭亡后依旧负隅顽抗,自立为可汗,直到对薛延陀战争策略失误,才再度败走高昌国,直到贞观九年才归顺大唐,反手跟着侯君集把高昌灭了。”

    李渊看向李世民,二郎这又是把他哪个女儿嫁出去了?

    不过听起来这个女婿似乎也不坏,品德也可以,归顺以后还出去领兵打仗,和皇帝关系还这样要好,如果真是这样,他应该也会满意。

    李世民没想到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妹夫,他对阿史那社尔的印象本来就不错,但殉葬这事……他一定要和承乾说明白,他死后不需要活人殉葬,等那些晚走一步的亲近臣子去世,陪葬陵寝即可。

    而且只听说拿奴隶、嫔妃殉葬,拿驸马殉葬是怎么回事?

    他想起那个中途叛逃的赵德言,这个人志大才疏,又多次向往颉利,抱怨怀才不遇,听闻他也能窥见天幕,并且数有怨望,他才打算让唐俭带着他去试一试。

    不过如果赵德言也能看见这一次的天幕,大唐要想再离间突厥君臣,或许会有些困难。

    他招长孙无忌过来,低声道:“明日让人去突厥地界打探一番,颉利可知道天幕再度降临?”

    “说起薛延陀这个刺头,东突厥设立或扶持了反唐政权杨政道、梁师都,大唐也抓住了突厥内乱的机会,扶持了薛延陀夷男作为反突厥政权头领,领导着反叛各部对抗东突厥,漠南漠北分裂,颉利可汗的势力再度削弱。

    东突厥灭亡之后,吐谷浑、高昌、薛延陀、中天竺、龟兹等国也相继灭亡,吐蕃与高句丽先后受创,大唐的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而不同于被灭亡各国的君主,李世民对待异族的态度是十分开明的,视中华夷狄为一家,对待异族从优容、征服再到怀柔,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促进国家团结统一,向四海列国展现出王者视四海为一家的天子气度,同时四海九州,尽为臣妾,共尊唐天子为天可汗。也因此后人称他为至治之君不世出也,贞观之政振古而来,未之有也。”【3】

    魏征木着一张脸,天幕夸陛下的时候,一点也不考虑他的感受吗?

    真就功臣全在秦王府,朝廷和东宫的“逆党”结局一点也不重要对吗?

    也就那句“九州四海,尽为臣妾”他还比较满意。

    史书多为尊者讳,说推碑,还不知道发生了些别的什么,他该不会还被挖出来过……

    对比他的悲惨,天幕显然更了解陛下将来的命运,或许是臣子列传只记录了陛下纳他谏言的事情,但没记录他是如何辛苦抗争的。

    魏征深吸了一口气,直臣他照做,顶多以后再圆滑些,讲究一点说话的艺术,历史上能把皇帝气到这种程度的名臣不多,必须要把他的谏言和陛下的态度保留下来让起居郎知道,这样后世就会清楚地知晓他到底有多可贵了!

    慌张入殿的内侍打断了他的畅想,那抱持封德彝到外就诊的内侍凄惶悲切,也担心天子会因此处置他,声音微微发颤:“陛下,上皇,右仆射方才气急攻心,已经去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裴寂,他以为封德彝是装的,原来这老头真这么不禁吓吗?

    但也庆幸自己撑到了现在还没晕倒,顶多提前致仕,否则和封德彝一样,是不是有点太亏了?

    李世民也就是心里想了想封德彝死后该如何处置,用对待他的态度来安抚旁的臣子,没想到封德彝真的气绝于此,一时心里也有些说不出来的滋味。

    “先着人送右仆射尸身回府,”至于怎么和封府家眷解释右仆射是如何死在宫里的,这实在是超出常人认知,李世民也头疼,“缓些再说与他们吧。”

    然而当在场君臣再度抬头看天,却发现又出现一堆奇奇怪怪的表格。

    魏征发现,左侧一列记录的似乎都是陛下的臣子姓名表字,右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