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111. 苏轼 唐人: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第3/5页)
,还有一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中的“子由”,指的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加上这句后,这首词是不是看着就跟写日记似的,只不过我们写日记大概就是今天的天气好,心情不好,而苏轼写日记,却能写下千古名篇来,啧,人与人的差距。】
人与人的差距......
这几首词下来,也真是让他们见识到了何谓人与人的差距了。
怀念亡妻和想念弟弟,竟然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来,叫他们还能说什么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词从头到尾,竟无一处不美,不叫人震撼!怎能把对亲人的思念写的如此超脱和美妙?真是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多出彩?】
【南宋文学家胡仔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而且话说回来,以往的词,很少是写给妻子和兄弟的,而苏轼写的这两首词,可谓是从内容上,也再次扩展了宋词的内容边界,除此之外,其实也是在表达仕途在外,失意却也乐观超脱的旷达胸怀等。】
“兄长!哥!”
苏辙也不跟自己兄长打闹了,一把就握住了苏轼的手,感动到泪眼汪汪。
他的兄长,竟是给他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还是余词俱废的那种。
他何其荣幸!
一想到会和自己弟弟七年未见,苏轼也是不禁握住了苏辙的手。
“弟弟——”
苏洵:“......”
他在旁边暗自叹了口气,眼不见心不烦,再继续听着天幕往下说——
【因为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所以他一直在外漂泊做官,在继密州担任知州后,苏轼又去了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而也就是这个时候,苏轼的人生迎来了一个巨变——】
【简单来说,就是苏轼曾经写了很多反对变法的诗作,所以被改革派记挂在心,于是为此编织了罪名来诬陷苏轼,而这也就是和苏轼有关的,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的监狱里,甚至还给自己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
【他是想要自杀的,但在被关押期间,苏轼的朋友亲人一直都想救他,这其中还包括王安石。】
【王安石还写信给宋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所以一番运作下来,宋神宗最后还是放了苏轼,但有一句话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是被放出来了,可也被贬到了黄州去,自此,从乌台诗案过后,苏轼的人生就可谓是跌到了人生谷底。】
【就像苏轼写的那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足以见证他沦落成为一个犯官,心理的落差之大。】
苏洵这时候往旁边一看。
行,兄弟两个都不说话了,表情还都有些复杂。
“这大概才是天幕说的‘词穷而后工’,都给我好好听着。”
两人只能蔫嗒嗒的开口道——
“是,父亲。”
【黄州可以说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也可以说是凝练苏轼的地方。】
【毕竟别忘了,苏轼可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苏东坡”,而黄州之地,就是使得苏轼真正凝练为苏东坡的地方。】
【苏轼很多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出自黄州。】
【作为一个犯官,这时候的苏轼可没什么钱了,那没了收入,苏轼得到一个粉丝的帮助,只能在一处废弃的军营中种地,而这块地在城东,所以他的“苏东坡”别号,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此期间,苏轼还像杜甫一样,给自己盖了一个屋子,叫做“雪堂”,这时候的苏轼,不再是通判和知州,而是一个更加走进百姓中间的普通人,而且让人跌破下巴的是,这时候的苏轼,不仅吃耕牛的肉,甚至还会半夜翻城墙。】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犯法的事,而且苏轼这时候年纪也不小了,竟还能有如此心性,也可见他旷达的人生观。】
“嗯?竟是还有很多重要的作品?”
原先以为申请外调,去那么多地辗转任职,已经是仕途跌宕了,没想到竟还有更悲惨的遭遇,可真是令人想不到。
看来写诗真的有风险!
但话说回来,穷而后工啊......
这四个字,可真是更让他们纠结和难言。
或许真应了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真是难啊难,真难啊。
不过倒要看看,这苏轼在黄州期间,又有多优秀和出众的作品出来。
【提起苏东坡,想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我们现在极其出名的“东坡肉”了,这东坡肉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研究出来的美食,而且不止是东坡肉,其实苏轼还研究了很多其他美食,比如还有东坡饼,只不过东坡肉最出名罢了。】
【甚至苏轼还为东坡肉写了一首词,想必苏轼对这东坡肉也是真爱吧。】
【不过大家都熟知东坡肉和苏轼有关,不知道了不了解“河东狮吼”这个词,其实也和苏轼有关?】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苏轼的雪堂旁边,他的一个好朋友陈慥也住在这附近,于是苏轼经常去陈慥家里和对方聊天,而有一天晚上,两人聊得太过尽兴,于是陈慥的妻子柳月娥就急了,朝两人怒吼,大意就是都几点了,还不睡觉!】
【“河东狮吼”的典故就是出自陈慥和其妻子的故事,没想到苏轼也沾边吧,甚至还体验过一次。】
【不过这些都只是苏轼在黄州生活的一些趣事等,而要说起真正缔造神话的事情——那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在这一年里,苏轼竟接连产出了六部作品!而这每一部作品,都毫不夸张的说,完全足以让苏轼屹立文坛不倒!】
“什么?!一年内六部作品,每一个难道都是千古佳作?是这个意思吗?!”
“这......究竟怎么写出来的?!”
“不是真的如此夸张吧?”
听到这里之时,唐朝的文人尤其反应极大,也很有些不敢相信。
都是文人,创作一首诗容易,可要说能流传下去,成为千古佳作的,那可就不容易了。
尤其还是能流传下去那么多千古佳作的。
他们唐朝诗人如此多,能有如此成就的,不也就单李白杜甫两人吗?
所以听天幕说到此,确实是让人一时间难以信服。
可天幕接下来却是立即就给出了实证——
【在这一年的春季,苏轼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