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全大唐都看我的直播》 52. 第五十二章(视频) 李隆基:我又要挨……(第3/3页)
[《咏柳》]
[对对对,好朴素的名字,好朴素的诗。]
[不朴素也不能在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让我开始背啊……]
[贺知章的诗就是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小时候背起来痛苦,现在只觉得简单又舒服。]
[也许贺知章回乡的时候,心情也是这么朴素和简单吧。]
大殿百官挠挠头,作了首诗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这诗的确是好,这不假,但是说的浓墨重彩是否有些夸张了?
毕竟贺公没有什么突出政绩,史册并不会因为贺公的一首诗,就对他大书特书吧?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另一首传诵度极高的诗。在经过漫长的回乡之路,他终于踏上了阔别五十年的故土。门口的树已不是儿时记忆里的模样,总坐在大树下的老叟如今也不知身在何处。房屋有新有旧,新的只让他感觉陌生,单单看那些旧的,尚且还能找回几分儿时的记忆。】
【树下老叟换成了几个玩耍的稚童。贺知章身着一身长衫,年过八旬却也还是气度不凡的模样。稚儿从未见过这样的人,有的害怕躲到树后,但更多的大着胆子走上前,用当地的口音,七嘴八舌问这个老爷爷是从哪里来的,来乡里是要做什么呢?】
【此时的贺知章才感觉到时间如流水,倏忽之间门这水就已从他身边流过了,那些熟悉的一切都已变得物是人非。这些孩子的乡音唤醒了贺知章尘封已久的记忆,他拄着拐杖,和蔼看着围绕在他身旁的孩子,用着与他们同样的口音告诉他们,我就是这里的人,我今天回家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无妨,大人们会告诉这些孩子,这个老伯“少小离家老大回”,他四十高中状元,如今荣归故里了。贺知章“鬓毛衰”也不要紧,他“乡音无改”,这群孩子虽未与他见面,却也知道,面前这个老伯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
【他们有着同一个故乡。】
【时间门如流水般走过,可流过的礁石会从锋利变至圆滑,流水流过,还有痕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贺知章的回忆和怅然,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更带了几分豁达,这几十年的沧桑,在“孩子都不认识我了”的调侃中泯然散矣。几十年归来之后,他依旧是那个豁达不羁的贺知章。】
[想家了,我也很久没回家了。]
[果然人在感情充沛的时候,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有感而发,文字里带着感情,才能打动人心吧。]
[小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能有这么深刻的感情。]
[小时候能懂什么,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
[小时候还抱怨过语文的意义在那里,现在想想觉得挺好笑的。]
[意义可能就在我回家的那天,坐在那种破旧的大巴车里,摇摇晃晃往窗外看的时候,想起了这首诗吧。那一瞬间门,理解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心情了。]
[是啊,现在哪个人不会背这首诗呢,所有人都会背。]
百官看着天幕,随着天幕的画面,从江河垂柳来到老叟稚童的身边。
他们像是也沉浸到了这样的回乡氛围。
在外考取功名效力朝廷,能有几个人能有这个机会回家去看看呢?
就是在罢官之后回家,也鲜少能有人有贺公的心境吧?
毕竟几乎没有人能如贺公一样,引全长安的人相送。
若是更惨一些,因为被贬回乡,那才真的是贻笑大方。
羞愧都来不及,如何有这样开阔的心境作诗。
此时此刻,百官终于明白了贺知章的心境是怎样难得。
他像莲花一般身处淤泥而不染半分尘埃。
那颗心,那份最初进官场的心境,始终被他保存地很好,时至多年之后散发着如珍珠一般璀璨的光芒,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可贵的不仅仅是贺公的境界,更是后人能口口相传贺公的诗啊。
逢人生知己可谓人生幸事之一,在千年之后,以短短的四言小诗为媒介,贺公的心意被千千万万的人都知道了。
千年后,他们都读懂了贺公的诗。
众人唏嘘感怀。
张说也在与众人一同唏嘘感怀。
但这唏嘘感怀之中,怎么都夹杂着一丝不能抹去的心酸。
唉,后人只记得贺知章,为什么没有人记得他张说呢?
他尚且记得最开始天幕出现,说要讲讲张说的时候,后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冒出困惑的脑袋。
张说是谁?
怎么能不知道张说是谁呢!
张说喝着闷酒,想着想着眼泪就要掉下来。
他为了宰相这个位置耗费心力,为了朝廷耗费心力,为了整个盛世大唐耗费心力,他怎么能不被后人记住呢?
他自问不是贺知章那等洒脱不羁之人,他身陷官场,为利更为名。
他想让张说的名字被记录在史册之上,想让张说的名字也能和姚崇一样,被排在四大贤相的行列,还想让他张说写的文章同样也能被后人口口相传。
张说闷闷不乐,又是一口酒灌下去。
苦酒!报喝。
【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亦或是文化上,张说都做好了一个领头羊应该做的。贺知章的诗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后面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讲唐朝的其他文人。这里回到张说身上,我们说张说设立书院、举荐文人,完全尽到了一个文坛宗师的职责。】
张说停下喝苦酒的动作。
嗯?
夸我?
天幕说我做的很好,完全尽到自己的职责。
张说坐直了,挺直胸脯。
天幕说的对。
他不能颓废喝苦酒,要有一个文坛宗师该有的样子。
说到口口传诵,他张说的文章也确实有些晦涩难懂,让稚儿去背着实有些困难。
但他相信,后人一定有人在看他张说的文章!一定!
【张说全力发展文治的时候,文化全力往前跑,但这时有一个人伸出小脚,踹了文化一脚。这一脚不要紧,把属于我们国家的文化踹到日本去了。】
【这个人是谁呢,是李隆基。】
李隆基感觉到天幕传来一股幽幽的不祥之气。
形式不大对劲,他可能又要挨骂了。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