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小皇子》 50-60(第4/21页)
“放心,绝对距离祁国很远,只是用来制盐。”
祁喜皱眉,要说祁国以南的地方,确实不属于祁国,可在附近晒盐,总觉得有点怪。
“你们不会在那建城池吧?”
若纪国在祁国南边建城池,那万万不能答应。
纪凌满口道:“绝对不建城池,这个您放心。”
就是建盐场跟修水泥路而已。
盐这种东西,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好。
这下犹豫的人变成祁喜。
纪凌不慌不忙:“不着急,慢慢考虑,纪国有耐心。”
作者有话说:
? 第 52 章
祁国对种田的心果然不容置疑。
用不属于自己的海边来换农具, 祁喜犹豫一天便直接答应。
其实纪国已经够给面子,他们要建盐场的海岸线,其实在祁国南边, 中间还隔着更远的距离, 就是当初白纸交易点附近。
那个白纸交易点在河滩附近, 再往东就是海岸线。
大哥纪胜早早知道那块地形,所以在纪凌问哪里地势平坦,方便建盐场的时候,纪胜一口答出。
接下来两国之间的交易顺理成章。
五万把各式旧农具,以及一千耕牛铁犁, 全都送到祁国。
看见耕牛的时候,祁喜还很感慨。
当初郑,昌,祁三家联合对付纪国, 为了养纪伯骄奢淫逸的性子,把多少耕牛便宜卖给他们。
到头来都是给纪国作嫁衣。
反而他们自家想发展耕牛种田的时候, 国内的牛不仅价格贵, 数量更是稀少。
不过经过那次之后, 除了郑国还在惹事之外, 祁国跟昌国都极为安静, 特别是昌国, 一门心思研究恶金, 听说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暗戳戳还派人来过纪国国都铸造室。
可是纪国铸造室哪是其他人可以靠近的。
祁喜有些期盼昌国赶紧量产恶金,这样他们就不用求着纪国。
农具听着挺多, 可他们祁国人口超千万, 绝对不够用的。
慢慢来吧。
既然卡了恶金这个口子, 以后总会换到。
这也确实是纪国开的口子。
恶金的做法需要严防死守,但东西倒是没那么严苛。
主要是纪国上下都在用铁器,多多少少都会流出去。
纪国对这并不在意,因为流出去再多,也比不上自家拥有的。
再说,能做农具的是,什么好铁?
真正的好铁器都用来做刀刃,那些东西才被防备得很严格。
说白了,还是纪国如今实力增强,根本不怕这些事。
用来换个盐场才合算。
纪凌看着地图,自家国都在中原这一边,旧五城,新五城,以及南,北,三十多城。
现在往拐了个弯,再东边修个盐场。
到时候把这些城池连成一片,纪国的地图至少翻一倍。
反正先把地给圈了,内里自然可以慢慢建设。
天下局势渐渐变了,郑锡也在提醒纪伯早做准备。
所以不管哪一方面,自家都要准备妥当。
纪伯,纪胜那边有同样的地图。
纪胜更要前去圈地,后续工部同样要派人过去,顺便把盐场通往纪国的路给修好。
以后这是要运盐的!
不修好路不方便!
当然,这种事就不必特意告知祁国人,等他们发现的时候,纪国应该把路修得差不多了。
祁国,纪国都得到自己想到的东西。
但纪国的盐场怎么会跟祁国那种随随便便做做的盐场一样。
现在的盐巴颗粒大,味道苦,全都是通病。
最会制盐的卢国倒是有方法做出精盐出来,不过耗时耗力,每年只出一点,各国每年都会前去采买。
纪国要建盐场,肯定不会糊弄。
纪凌早就写好制盐的法子,只等着盐场建好,就派人过去做盐。
做粗盐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在海边建池子,海水灌溉里面,等海水晒干后,把里面的盐铲出来继续暴晒,直到出结晶后,这就是粗盐。
祁国一直也是这么制盐的。
纪国的制盐方法多了后面几个步骤。
利用石灰石加热后得到的石灰乳,用石灰乳溶液跟粗盐水融合,这样可以去除粗盐里的杂质。
最后用蒸馏的方法去除苦味,得到的便是精盐。
这种方法便宜又便捷,是大量做精盐的好办法。
在海边建池子这种事,纪胜做得很顺手,直接带着工匠,再带着几百车水泥,不到一个月就能做出一个盐场。
纪国现在的基建本事,估计谁都比不过,修出来的水池都比其他诸侯国的城墙整齐。
如果不是人手不够,纪凌都想让人开始烧红砖。
红砖的硬度在如今来看,足够使用了。
不着急,一样样慢慢来。
想到盐场建成,纪国就不用依靠外来的盐,就更加安心一些。
不过纵观天下,只有昌国跟纪国是同样的想法。
都在努力让自给自足,不依靠别人。
祁国还想依靠其他国家得到恶金,只有昌国一门心思自己钻研。
昌国国君确实是个狠人。
纪凌约莫知道,他们已经知道锻造法,就是一遍遍打铁,后面的灌钢法还没出来。
等于能产铁,但不能量产。
两者的差距自不用说。
可这样的话,估计昌国很快就会用为数不多的铁来做铁马掌,快点练出骑兵。
如果这是在纪国刚做出恶金的时候,昌国就有了成果,那纪凌自然担心。
现在纪国的恶金供大于求,他也没什么顾虑。
真的不能小看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才。
自己依托后世知识才知道炼铁的方法,昌国人靠着国君的利诱跟重赏,同样能成功,也是令人敬佩。
天下局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纪国能做的,只有让自己更好。
纪国放出一批恶金农具的消息,迅速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就连跟纪国不对付的郑国也派人过来说好话,看能不能也给他们一批。
这些自然被纪国婉言谢绝。
给祁国,还能有所把控,给其他国家那就不好了。
最为遗憾的是昌国人,昌国国君愈发知道恶金的好处,每日查看恶金进度。
不少人都说国君为恶金一事苍老许多。
还好,他们是些有成果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