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小皇子》 30-50(第13/52页)
道这些, 他给了那些识字的落榜贵族们另一个选择。
当初参加文试考核的贵族子弟一共三百二十人, 只录取了四十五人, 剩下的二百多人做梦也没想到, 他们真的不能去学堂。
按照以往的情况, 那学堂就是他们的啊。
不过大家稍微看看就知道, 被录取的子弟平时确实用功, 被淘汰的人确实不如人家。
这些子弟回家后被各家父亲骂得狗血喷头,直接拘在家里读书。
其实这些落榜的人里,又被纪凌分出一部分还算可用的, 给了他们另一个选择。
那就是去到纪国十城教平民读书识字, 能坚持教半年的, 那就会给一个官学旁听的机会。
要去教平民?
还要教半年?
才有旁听的机会?!
其实纪凌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从一到十还算简单,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实在太难了。
这些贵族子弟虽然不学无术,但好歹是识字的,不管品行如何,识字已经是个优点。
既然如此,不如变废为宝,扔到下面城池里面教学,总算是有点用处。
原本让贵族跟平民一起上学,已经让卿士们皱眉,现在还让他们的孩子去教平民读书?
自己孩子看不出来,他们还不懂吗?
若真教出来了,那都是竞争对手。
有这时间,不如好好读书,自己考进官学。
杜或把打探来的消息一一告知,最后道:“要不然我去带个头?下去教书?”
作为小公子的跟班,杜或还是很有觉悟的。
谁料纪凌却摇头:“你家虽是卿士,但你一直在我身边,便是你去了,也没什么带头作用。”
毕竟外人看来,杜上卿一家是妥妥的国君派,跟卿士那边离得已经远了。
事情竟然僵持在这。
纪凌也不着急。
反正官学已经正式开学,还寻了几个有学问的夫子给平民启蒙。
在官学里面吃穿不愁,学得好了还能当官,这四百五十人别提多用功了。
跟他们的用功程度一比,贵族的四十五个人就跟天天玩乐一样。
有这么努力的“同学”在旁边,考进来的贵族子弟再看看名士仪先生跟平民们走的越来越近,而且公子凌也跟着一起认真念书,他们只好捡起书本。
他们就不信了,自己还比不过这些平民!
刚开始还有,渐渐都城卿士都发现这件事。
考进官学的子弟们愈发认真,平日学问也越来越好,甚至跟仪先生,公子卢关系都不错。
公子胜跟公子凌也会偶尔夸赞。
没考进的呢?
还是那个样子!
天天吊儿郎当不学好,这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而且就这个水平,明年也考不进官学啊。
在纪凌的刻意引导下,官学开设不到半个月,所有人都发现学堂的好处。
这些官学的学生,穿着特制的“校服”,看起来精神利落,看起来仿若翩翩公子,出门游玩香车宝马,谈天论地。
公子凌甚至在郊外办了场春宴!
这宴会极致雅致,在场的人喝酒吟诗,纵声高歌,颇有名士风范。
还从里面传出几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公子胜更是把他的宝刀拿出来,当场舞刀,引来一片叫好。
其他贵族子弟连受邀的资格都没有。
只能从旁人耳中听说这宴会多么多么风雅,多么多么有趣。
能跟名士谈笑风生这种事,做梦都想不到啊。
但他们都不能去!
因为他们不是官学的学生!
反而那些平民都去了!
一眼看过去,学堂里已经分不出什么平民贵族,因为大家穿一样的衣服,学一样的知识。
在相处中,贵族子弟自然能发现平民的好处,再有公子凌刻意促进,已经有很多人交了朋友。
这一幕不仅刺激到未入学的人,更刺激很多平民。
等春宴结束,想去下面十城教学的子弟已经陆陆续续出来。
半年,只要半年时间,他们就能去官学旁听!
那些卿士本身,其实也已经心动,纵然只是旁听,但学点好的也行啊。
比在家闲着惹事强。
可把自家子弟送走,不少卿士恍然发现。
从始至终,公子凌都没跟他们接触,甚至没找人劝过。
但纪凌总有办法让他们上钩。
而且上的心甘情愿。
想到这一点,不少人看向小小年纪的纪凌,下意识带了点惧怕?
纪伯一家,哪个有这么多心眼的。
怎么偏偏出个纪凌。
也是正好出个纪凌,这才让纪国飞速发展。
但在纪凌看来,这才哪到哪。
纪国依旧是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他们纪国在发展,其他国家同样在发展。
领先那么一点点便沾沾自喜,很容易被反超。
好在现在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步搭建,依靠纸张廉价跟普及,纪国将会有更多人识字,也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人才在哪都缺啊。
纪国更缺。
看着纪国官学一步步走上正轨,十个城池也派了人教学,相信只要给时间,这些教育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可以说办教育这件事,是纪凌最上心的一件事。
记得后世有本书里说过,华夏文明跟其他文明有一点很不一样。
其他文明基本都不会让下层平民识字,因为识字越多越不好管。
而华夏文明不同,他们的统治者会让百姓们尽可能多开民智,从而有生生不息的人才出现。
不管统治者是真的为百姓好,还是想以百姓来平衡世家,结果反正是好的。
也说明他们从不认为百姓是愚昧的,不可教的。
纪凌从后世而来,自然知道百姓的力量有多强大,只有广纳人才,才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当然了,好老师也同样重要,用白纸拐来的仪先生跟公子卢,实在帮了他大忙。
否则纪国官学根本没那么吸引人。
仪先生算了算时间,从去年九月份到纪国,现在已经次年的三月。
这时间加起来,比他周游列国的时间都长!
其他各国也没想到,之前仪先生因为买白纸,所以跳过纪国,可兜兜转转,竟然直接在纪国待这么久。
而且人家的官学刚刚建好,明显一时半会不能离开。
不说旁的,就以仪先生对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