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皇后太过撩人: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怪皇后太过撩人》 90-100(第16/17页)

将他推下皇位。

    如果失去了信任,令众人心中的信念崩塌,从根本上摧毁他存在的意义,让所有人都相信他并非天授皇权,这一切便将再无逆转之势。

    这是李复能想出来的招数,非常阴毒,但是萧邺早有准备。

    他早猜到李复会有这种招数。

    这么多年,他早已了解了李复的这些手段。

    他十二岁登基,当年李复还是深受父皇信任的当朝宰辅,并且因他登基时年纪尚小,所以李复便作为辅政大臣,一直在协助他处理朝政之事。

    当时他尚年幼,身边能称得上是亲近的人,除了太后便是李复。

    太后毕竟是后宫女人,并不精于朝政之事,所以也帮不上什么忙,当时一直在他身边的人就是李复。

    李复对他一直是悉心教导,十分严格,多年如一日,监督他的功课,并且书法、政经以及各种课程,李复从未缺席,这在当时还年幼的他的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的他就立志成为一个明君,并把李复当成了自己的学习榜样,希望自己能在各个方面努力达到李复所要求的程度,偶尔李复夸他几句,他都能高兴许久,认为自己的努力见到了成效,能让李复满意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时候的大梁可以没有他,但是不能没有李复,这足以窥见李复当时的地位权势。

    李复不仅是教他知识的老师,在做人的思想道德方面更是深深影响了他。

    当时的他十分信任李复,几乎全身心都依赖着李复,做任何决定之前,他都要征询李复的意见,在很多年里,这样做,他只看到了好处,毕竟当年才十二岁的他怎么会想到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

    那时候,在他看来,李复是一个清廉正直,一心为了朝政,为了国家,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利益,鞠躬尽瘁,一个几乎没有私心杂念的伟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犯错呢?

    所以当时同样也是他其中一个老师的郑誉当着他的面弹劾李复时,他震怒不已。

    他不能容忍有人诋毁他的恩师。

    这样一个完美的人,怎么可能做出郑誉口中所说的那些事情,他不相信,所以当时的郑誉因此受到了杖责。

    他记得那时候李复听闻朝中有人弹劾他一事时,并未惊慌,并在他面前表现出了十分宽宏大量的一面,李复劝说了要严惩那群大臣的他。

    “皇上,臣已听闻朝中有大人弹劾臣的事情。”

    “众位大人所说,臣承认,事实是存在的。”

    “臣作为当朝宰辅,为了朝廷,自然要选贤用能,这样做肯定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他们总认为臣有私心,总觉得臣是任人唯亲,臣喜欢的,便让他高升,臣不喜欢的,便相方设法地将他流放到边远之地,这是臣无法反驳的事实。”

    “因为在用人一事上,除了升迁便是贬谪,似乎只有这两种结果,臣无从解释。”

    “臣只说一点,臣所作出的决定均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梁,绝无私心。”

    “可毕竟瓜田李下,臣如何解释也难以自证清白,所以臣恳请皇上允臣告老还乡,卸下官职,如此一来,也算给众位大人一个交代。”

    如今想来,李复绝对是个操纵人心的高手。

    遇到这样的事情,李复绝不急着辩驳解释,而是以退为进,直接提出要辞官,这么一招,着实让当时的萧邺着急起来。

    一心一意辅佐他,为了朝廷鞠躬尽瘁的人,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这是当时的萧邺心中的想法。

    所以为了留下李复,所有涉及此事的官员皆受到了惩罚。

    这是当时的他做给李复看的,他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李复对他失望。

    其中一个屡次不改,在他强调此事之后还继续上折子检举李复的大臣,被他下旨,逐出京城,永不得归京。

    在这一件事上,李复的所作所为更让他敬佩。

    当时他下旨时,李复甚至还多次劝阻。

    “皇上,朝中有这样大臣,乃是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张大人在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之后,还是依然坚持自我,不因惩戒而退缩,虽然他所说之事臣从未做过,但是臣还是佩服他这样的勇气。”

    “所以臣希望,在处置张大人一事上,皇上能够酌情考虑,从轻处理。”

    “这样也才能不让朝中其他大人寒心。”

    这一番话说的不卑不亢,让当时的萧邺十分惊讶。

    李复这样的气度,甚至连他都做不到,所以他更加敬佩李复。

    在后来的几年里,知道了一切真相之后,萧邺再回过头去看,才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多年来,一直有大臣上奏折检举李复贪污受贿,生活奢靡,并且任人唯亲,在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还有谋逆的野心,他都没有当一回事。

    这些话在当年的他看来,简直是胡言乱语,毫无根据的攻讦。

    其实当时早已有迹象表明李复并不如自己所表现出来的那么伟大。

    多次检举李复的大臣被流放外地之后,在几年后突然死亡,并且死因明显有蹊跷,当时他并未放在心上,如今想来,这分明就是李复的报复。

    随着一件件的证据被摆到他面前,他不得不开始相信,这一切都是事实。

    原来李复所表现出来的完美圣人形象都是假象。

    原本一直十分信任,被他当做榜样的恩师,竟然是这样一个两面三刀虚伪至极的人物……这让当时年纪不大的萧邺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誉。

    郑誉为人正直,不会趋炎附势,不会阿谀奉承,也不像李复那样懂得拿捏人心,向来有话直说,直来直去,所以在当时,郑誉受到了他的嫌弃,他一直对郑誉十分不满。

    明明他才是皇帝,有时候郑誉说的话毫不留情面,一点都没有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可是,所谓日久见人心,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他才发现,真正为了朝廷社稷着想的人是郑誉。

    李复的事情让当时的他大受打击,一度想要放弃,是郑誉及时地将他拉了回来。

    所以在此后的多年里,虽然郑誉还是如过去一样,从未有改变,不懂得曲折委婉,直言不讳,他时常对郑誉不满,嫌弃郑誉管得过宽,但也从未真正地想过要对郑玉如何,因为他知道,郑誉的心是好的,与他目的一致,都是为了使大梁更好。

    但是随着他年岁渐长,郑誉这样的大包大揽式的协助他已经不再需要,他已经成长到能够独自处理所有事情,可郑誉依旧把他当作孩童,并且打着为了大梁好的旗号,在很多事情上对他指手画脚,时间长了,他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郑誉总是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对他好,可是,郑誉不明白,如今的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好了。

    所以,他跟郑誉之间出现了矛盾。

    作为皇帝,其实他偶尔也会觉得累。

    即便是像郑誉这样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