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大清第一卷王》 90-100(第6/21页)
灾乐祸几乎没飞出去,落井下石道:“汗阿玛,老九着实不像话,他拿去的金银,都是些碎银子,平时打赏奴才所用,这是看不起谁呢。而且,先前我看过了,他拉去的那袋粮食,居然是一袋糙米。汗阿玛,老九平时金尊玉贵养着,他能吃糙米,这不是在打老七的脸,这是在打大清的脸,皇子阿哥家,就穷成这样了?”
康熙气得胸脯起伏,他冷冷盯着直郡王道:“老大,这件事与你有何关系,你在其中掺和得那般起劲,又是何种居心?!”
直郡王委屈得很,他哪有什么居心,他就是看不过九阿哥的嚣张罢了。
见到康熙发火,直郡王不敢再说,垂下脑袋暗中愤愤不平。
康熙就是偏心,偏心太子,偏心小儿子!
齐佑只垂眸敛眉规规矩矩站着,在他身后一步的八贝勒,微不可查动了动。细微的动静落在齐佑的耳朵里,他不禁轻嗮。
八贝勒被叫来,他这时候,估计不大好过。
谁都看得出来,康熙这是要对九阿哥动真格了。他这火在肚子里憋得,有所顾忌,尚未尽数发出来。
九阿哥闹这一场,不但丢了康熙的脸,还犯了他的忌讳,撞到了刀口上去。宜妃的那点情分,这时不够用了。
两淮的事情,曹家李家,加上京城伸过去的手,着实牵扯太大,已经与钱财无关。康熙疑心已起,绝不会轻易放过。
忠君忠君,忠的是君。康熙这个君,已经上了年纪。他们为了保证家族的荣华富贵,总要为后一代着想。
康熙与太子的嫌隙,聪明人看得清清楚楚。总有一天,父子俩之间的矛盾会被激发。
站队不易,从龙之功亦不易。
康熙拔高了声音,厉声道:“欠国库的银子,必须偿还。如若有故意不还者,休怪我不客气!马齐,你身为户部尚书,应当时刻关注着此事,别只看着,在那里等着收钱!”
马齐忙应下,不由得暗中庆幸,亏得先前他欠的那点银子都还了。
以前康熙都是以仁慈为主,其实马齐此时还有点儿摸不清头脑,为何突然就变了天。
康熙再问齐佑,“老七,你领了收缴欠款的差使,如今办得如何了?”
齐佑如实禀报了,说道:“汗阿玛,我照着欠条,前去了欠款之人的府邸上走动了一圈。好些人都称实在没钱还,我后来想了想,也对,按照他们的俸禄,着实还不起。”
屋内众人神色各异,一起朝齐佑看了过来,他这句话,说得就杀人诛心了。
谁都清楚,官员不是靠俸禄而活。
齐佑神色平静,继续说道:“后来,我再去了各地会馆,问了问各种柴米油盐的价钱。算了一下按照他们的俸禄,究竟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
这下连康熙都愣了下,抬眼看向了齐佑。
齐佑不疾不徐说道:“照着他们的俸禄,要养着一大家子,随从小厮,只能勉强吃饱而已。”
除了李光地之外,没人能明白齐佑说这番话的意思。
李光地的手心,在日渐冰凉的屋内,微微冒出了细汗。
齐佑朗声道:“官员尚且如此,百姓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柴米油盐,缺一不可。尤其是盐,如果百姓不吃盐,哪来的力气做事。我觉着,一定要让百姓吃得起盐。”
屋内众人都是心思玲珑之人,起初呆了下,接着脸色大变。
盐的利润高,盐商富可敌国,但两淮的盐税亏空巨大。
齐佑,这是要捅破天啊!
这时,李光地深吸一口气,向前一步道:“皇上,臣附议王爷的意见。盐税乃是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今亏空多年,却尚有无数的百姓吃不起盐,臣以为,整顿盐业迫在眉睫。”
太子眼神微变,在李光地与身上扫过,心思微转,脚动了动,又停下了,留在了原地静观其变。
直郡王等人,吃惊地看着齐佑与李光地,一时忘了说话。
八贝勒垂下眼皮,掩去了眼眸中的寒意与焦急。
康熙目光如剑盯着齐佑,脑子转了无数个念头。片刻后,他抬起手,斥退其他人,独独留下了李光地与齐佑两人。
屋内只剩下三人后,康熙终于站了起来,背着手走到两人面前,冷冷地道:“老七,李光地,你们究竟是何意思?”
齐佑平静地说道:“汗阿玛,盐税拖欠太久了,李大人说得没错,这个巨大的窟窿必须堵上。盐商叫着亏本,百姓吃不起盐,朝廷收不上来税,私盐泛滥。这中间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究竟哪儿出了问题?”
康熙愣了下,想到先前齐佑问会馆盐价的问题,中间那些千丝万缕的牵扯…
越想越心惊,康熙脸拉了下来,冷声道:“老七,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
齐佑抬眼,神色肃然道:“汗阿玛,官员为何贪腐,俸禄只是其中的一环。好似贪腐的官员,汗阿玛也没严加惩治,他们并不太害怕。关于盐税这一块,已经臭不可闻。对于百姓来说,如同刮骨疗伤,别说骨头,连血肉都一并刮了。盐税只是其中一部分,结果如何,事实已经证明。”
齐佑的没有说得那么明白,已经给康熙留足了面子。
康熙却心知肚明,脸色渐渐难看起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康熙作为帝王,岂能不懂。
齐佑话,直指康熙最看重的江山社稷。
如若康熙再纵容下去,哪怕能一时太平,也维持不了多久。民心不算什么,民怨却不能忽视。
盐业的腐败,只是其中的一环。康熙左右手倒腾的东西,比如纵容亲信贪污。上贡来的钱财,他自己并没有花多少,大多拿去了维持他的统治。
他没有看到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底下千千万如蝼蚁般的百姓。
是他们生产出粮食,织造出衣衫布料,创造出钱财,托起了他的江山。
也许康熙看见了,高高在上太久,他已经忽略了。
没人敢指出来,他的江山,其实并不牢固。如果别人说,康熙只会认为他居心不良,只为了与他争权夺利。
齐佑不一样,他没有派系,几乎不在京城。他的所作所为,没一样是为了他自己,乃是真正为了黎民百姓。
如今齐佑说,康熙这样不对,不是长久之计。而且,他的话,并非杞人忧天。
康熙登基这几十年以来,大清上下陆陆续续,已经发生了十几起反清的暴动。
若非老百姓已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他们绝对不敢,也没有本事反清。
片刻后,康熙长长叹息一声,神色黯然道:“坐吧,这件事要仔细商议。”
三人在御书房商议了许久,京城里风声谣言四起。
先是九阿哥凑齐了十万两银子,送到了户部。接着,其他官员见机不对,纷纷凑钱还了上去。
京城一时间,当铺生意好得出奇。
各地会馆尤为热闹,因为有传言,朝廷要重新甄选盐商。
消息传得飞快,欠了盐税的盐商们,开始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旧钢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