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大清第一卷王》 80-90(第5/20页)

平时都是分桌而食。齐佑看着康熙慈爱的神色,突然想到大阿哥远香近臭的抱怨,禁不住感慨不已。

    在京城久呆,难免会被卷入进去。康熙高高坐在龙椅上,对下面人的动作看得不说一清二楚,也至少知道七八成。

    等到那时候,康熙还有这份慈父心思吗?

    齐佑不苛求一定要父爱,帝王之家的爱难得,他只担心会给自己想做的事情带来阻碍。

    桌上的饭菜,有鱼有肉。康熙向来吃得清淡,齐佑看到桌上有道得上油腻的八宝鸭,还有蒸的红尾鱼鱼干。

    他知道这是康熙为他所准备,指着鱼干笑道:“汗阿玛,这个鱼我给您带了些回来。”

    康熙立即警惕盯着他,说道:“又要收钱?”

    看来,每次卖东西给内务府,已经锻炼出了康熙的下意识反应。

    齐佑笑眯眯说道:“是孝敬给您的,不要钱。”

    康熙愣了下,很快笑起来:“这才像话,还知道不收钱。这些年呐,我看到北地回来的马车,头就疼得紧。”

    齐佑低下头,佯装歉意,说道:“让汗阿玛操心了。”

    康熙没好气横向齐佑,横到一半,复又笑起来,说道:“快吃吧,等下菜都凉了。”

    两人说说笑笑吃饭,康熙看到齐佑吃相斯文,倒很满意他的规矩。

    只他那饭量,令康熙直看得乍舌。桌上的饭菜,都几乎被他包圆了。

    康熙想拦着齐佑少吃些,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转而心疼起齐佑。

    吃不下肯定是没做事,肚皮不饿。齐佑成日忙碌辛苦,不吃多点哪能吃得消。

    饭后坐下来吃茶,康熙这才问起了北地的安排与一些事宜。

    齐佑一一说了,康熙听得不住点头,唔了声,说道:“这些年你将北地治理得很好,粮食收成总算能抵一些水师的军饷。先前我在思索一个问题,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你替我想想。”

    康熙抬眼看向齐佑,眉头微皱:“关内的地,能开荒的几乎没了。黄河经常水患不断,下游的百姓遭灾后,听说有人逃难到了关外。照说修了柳墙,我知道太过宽敞,拦也拦不住。北地那边,你究竟收留了多少来逃荒之人?”

    从关内逃荒而来的百姓,齐佑的确收留了一些,但不多,约莫只有近两百人左右。

    其实逃荒的人数,应当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一来路途遥远,二来要穿过柳墙,路上还要避开重重关卡。最后能被齐佑收留的,只能算是他们命大。

    齐佑沉默了下,老老实实说了数据,直言不讳问道:“汗阿玛,您可是想要放开关口?”

    康熙提到这个问题,就头疼不已,烦恼无比说道:“我是有这个打算。天灾人祸,实在是难以避免。朝廷年年赈灾,最后还是有无数的百姓没了命。”

    兴许上了年纪,康熙的心软了许多。对百姓软,对朝臣们更软。

    齐佑算了一笔账,户部穷是常事,就不指望他们。若内务府那边能稍微紧一紧,百姓所受的那点灾害损失,弥补他们绰绰有余。

    可惜,康熙虽然算是节省,皇室的巨大支出,依然是天文数字。

    关内也不是没地,阿哥皇子们开府的田庄,每个都上万亩。

    但这些,齐佑无法跟康熙提,提了他的兄弟们,得把他撕了。

    尽管皇庄的收成,对皇子阿哥们来说,在他们府中收入占比很小。大笔的收益来源,还在于铺子的买卖,以及各种说不清楚的收入。

    对于康熙的犹豫,齐佑清楚得很,肯定是受到了阻力。

    汉官不会去管这些,应当是觉罗氏与旗人不满意了。

    果然,康熙说道:“他们每次都有一大堆意见,各种借口,听起来冠冕堂皇。不外乎他们想要将关外的地,全部拿来分给八旗的人罢了。”

    八旗子弟的人口越来越多,朝廷户部要给钱粮养着,越来越吃力。

    朝廷这边苦,八旗子弟们同样不满。他们最初分到的地,房屋,足够他们悠闲度日。

    架不住他们像是偷油婆那样,飞快开枝散叶,儿孙满堂。加上如今已经不是刚进关时的消费水平,各项物价都有一定程度上升。

    旗人的禄米,旗兵的俸禄未变,他们的日子过得愈发拮据。

    关外的沃土,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块巨大的肥肉,都眼冒绿光盯着呢。

    康熙气得胡子乱翘,恨恨说道:“这些蠹虫,他们说旗人的祖宗都在关外,祖宗之地,后世子孙人人有份。偏生便宜了其他部落,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你瞧瞧,他们这都是什么话!”

    瘦田无人耕,耕出来有人争。

    康熙先前考虑的是祖宗龙脉,如今不同,关外土地肥沃,能种出庄稼粮食。对他来说,肯定是实实在在的赋税更重要。

    在旗人与汉人之间,康熙偏向了要纳赋税的汉人,让黄河下游受灾的百姓,迁过去耕种。

    八旗搬出祖宗来,当然是一个借口,但这个借口也不好反驳。

    齐佑不想戳康熙的肺管子,戳了也没用,还是得解决实际问题。

    思索了一阵,齐佑提出了三个解决办法。一是关外的土地,旗人跟汉人一样纳赋税。二是旗人在十年内不用纳粮,十年以后,他们能领到的禄米,必须逐年递减。三是调整军饷之出,改变绿营与八旗兵丁的数量配比,增加汉军。

    康熙听完之后,陷入了沉思。

    若是旗汉同纳赋税,谁去耕种土地,对康熙来说都无所谓了。相比之下,他变成了更倾向于旗人。

    旗人在十年内不用纳税,十年以后,会逐渐从朝廷领不到禄米。会算帐之人一合计,肯定会劝退一大批人。

    至于加强汉军的兵力与配备,康熙有点犹豫。说到底,他还是不大相信汉人。

    让旗人交税与旗人以后不领禄米,康熙肯定全部赞成。几家欢乐几家愁,八旗子弟们,绝对会有意见了。

    齐佑岂能不知道康熙的想法,认真给他算了一笔账。每年八旗兵丁的开支,以及每年八旗增加的人口数量。

    “旗人就好比前朝的藩王们,再这样下去,朝廷还能支撑几年呢?”齐佑目光平静,毫不避讳直视着康熙,“如今旗人的人口,尚且不算太多,朝廷能勉强应付过去。朝廷总是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才是始终穷的根本原因所在。”

    康熙眉头皱得更深,半晌没有说话。

    齐佑继续道:“朝廷穷,官员可不穷。他们出入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绫罗绸缎,这绝不是他们的俸禄所能承担。大家都清楚,朝廷上下官员都贪。就那么点俸禄,压根是在逼着他们贪啊!他们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若连笔墨纸砚钱都赚不回来,任谁都会心生不满。”

    康熙微微闭上了眼睛,他岂能不知,还清楚得很,所以会允许官员向户部借钱。

    齐佑不解问道:“把大家都拖垮,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杀鸡取卵,鼠目寸光,都不管后世子孙了吗?那他们甭生了,因为逼死朝廷,也养不起他们。从现在起,他们必须开始自救,不是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旧钢笔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